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zmcc.ltd/
保險
首頁 - 保險

赴港買保險熱潮再起,7%高預期收益其實只是「傳說」

第一財經消息,深圳新晉寶媽媽圓圓(化名)最近將赴港買保險列上了日程,她提前聯系了多家港險代理人,反復比較了兩三輪,最後決定給1歲多的孩子購買某款長期限儲蓄險。

對圓圓而言,選擇香港保險主要還是為了追求較高的紅利。最近在她周圍的社交平臺、朋友圈中,不少香港保險機構聲稱長期回報率可超過7%,而在內地存款、保險收益率處於下行周期的時候,這一利率似乎頗具誘惑性。「雖然風險相對較大,但有機會博一博長線高額收益。」她告訴記者。

事實上,與圓圓有類似經歷的人有很多。近期以來,內地赴港買保險再掀一輪小高峰。根據香港保監局公布最新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內地訪客赴港投保保費319億港元,同比大幅上升58倍。

但在赴港購買保險再掀高潮、演示利率節節攀升背後,記者發現目前香港儲蓄險的保證收益占比並不高,占據收益「半壁江山」的是非保證紅利,具有一定不確定性。同時,有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內地赴港購買保險者在健康申報、適用法律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建議投資者切勿盲目跟風,購買需根據自身實際需求。

收益率達7%僅是少數情況

近期以來,香港不少保險產品的演示收益率開始節節攀升,部分產品宣稱預期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6%,甚至超過7%。

第一財經記者針對市場上幾家主流保險公司調研後發現,目前香港市場上的確有多款熱門儲蓄險或終身壽險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6%以上,但如要達到6%以上的預期收益率均需要投保時間達40年,而7%以上的預期收益率,保單的年限則需高達百年。

以香港頭部險企的某款多元貨幣計劃產品為例,該款產品需在前5年分批次繳納保險費用,而保單存續時間越久,保證收益率和預期收益率就越高。如在投保第10年選擇退保,則保證收益率利率僅為-3.52%,預期收益率為1.96%;而如果選擇在20年退保,保證收益率和預期收益率則分別為0.15%、5.35%;選擇在40年退保時候,預期收益率才可突破6%,選擇在100年退保時預期收益率可突破7%。

值得註意的是,記者從部分香港保險公司代理人處獲悉近期確有部分產品調高預期利率。某香港頭部險企工作人員展示的某款儲蓄險產品的收益率調整表顯示,該產品的預期收益利率被全線調高,15~30年保單年度的預期收益率漲幅最大,在24BP~61BP,其中20年保單預期收益率從4.74%調整到5.35%,上漲61BP。而與此同時,保證利率基本全線「按兵不動」。

有業內人士指出,香港的部分分紅險產品此前的預期收益率高於內地,主要與投資時限、投資標的有關。一方面,穿透底層投資來看,港險的投資範圍限製較少,海外市場債券、股票等,因此預期收益率、演示收益率通常也會較高;另一方面,許多港險購買周期及回本周期相對較長,可通過長期限投資「熨平」波動。

在他看來,近期以來部分險企調高演示利率或與投資標的收益「增厚」有關。記者梳理了目前香港頭部幾家保險機構,發現海外債券在香港險企業投資底層資產中占據「半壁江山」,近期以來美債收益率走高就使得部分險企的投資收益進一步「增厚」。

以保誠保險(02378.HK)為例,根據年報,截至2022年12月31日,該公司的亞洲及非洲保險分紅業務金融投資總額為848.42億美元,其中主權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抵押債券等債務證券總額約489.59億美元,占比為57%。而在主權債券中,美國主權債券占比最高,金額達到199.83億美元。

不過香港某保險公司代理人Linda(化名)告訴記者,目前市場預期收益率上調並非普遍現象。一般而言,預期收益率會基於精算師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判、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而進行調整,並不一定與短期收益波動直接掛鉤。之前香港此類長期儲蓄險的利率也能達到6%以上。

此外,今年以來美元仍處加息周期,在聯系匯率製度下,港元利率基本跟隨美元。自2022年3月開始至今,美聯儲連續加息11次,當前聯邦基準利率已上調至5.25%~5.5%。香港金融管理局2022年將基準利率從0.5%上調至4.75%,2023年1月~8月,進一步上調至5.75%。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香港保險的演示利率上行提供支撐。

行業不斷擴張

香港保險演示利率節節攀升,疊加國內存款、保險產品利率不斷走低下,赴港投保熱潮持續升溫。

根據香港保監會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內地訪客赴港投保保費319億港元,同比大幅上升58倍。其中,終身壽險、危疾(險)、儲蓄壽險等產品是支撐業績飛躍的「主力軍」。以新單保單數統計,2023年1月到6月,終身壽險、危疾(險)、儲蓄壽險三類產品合計占比91%。其中增長最快的是終身壽險,較去年同比增長88倍;而危疾(險)、儲蓄險分別較去年增長54倍、59倍。

「雖然購買的險種不同,但大部分內地新增客戶都會關註分紅功能。「一名香港保險從業人士告訴記者,近期以來內地的存款產品利率、保險產品利率經歷多次調降,利率在3%以上的產品已屬少數。因此部分內地客戶選擇赴港購買保險,並著重關註分紅在收益增厚、保額累加上的作用。

Linda工作時也發現,自通關以來,客戶就開始大量激增,基本沒有「淡季」,下半年簽訂大額保單的數量明顯較此前增多。而其中一些分紅型的產品銷量也持續走高。

行業火熱之下,各家保險公司大力「招兵買馬」以期抓住高速發展的窗口期。「疫情期間,保險行業內人員流失較為嚴重。近期業務訂單量激增下,我們小組今年短時間內人數從10人擴招到20人。其中,對內地客戶的熟悉程度是重要的篩選標準。」一名資深保險代理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而在近日,香港保險業的人才敞口對內地亦在持續打開。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的「香港人才服務窗口」與香港保險業聯會合辦線上直播招聘會,針對大陸招攬保險人才。

這種爭分奪秒「攬客」的急切也體現在保費等優惠活動上。10月開始,不少險企陸續推出新優惠活動或更新原有活動,優惠力度較此前進一步增強。

一類險企采用高額預繳優惠利率「攬客」。以某頭部險企為例,該公司10月活動中,如在部分五年期交的產品中,選擇一次性繳納,可享5%保證特惠利率,相當於45%的首年保費。這也意味著,如投保一份5年保費供款年期的產品,年繳保費為20000美元。選擇一次性繳納後,折算來看合計可少付9081美元保費。另一家險企則在2023年9月20日~10月24日推出活動,其間申請任何指定計劃且提前繳付2個年度的保費享受6%保證利息。還有另一類險企則主推保費回贈。例如,某頭部險企在第四季度購買指定5年交產品,根據保費繳納額度不同,回贈8%~18%的保費。

風險仍存

內地赴港買保險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圓圓在比較多款香港保險產品後發現,香港保險預期收益只是演示收益,實際保證收益較低。而撐起高達6%收益率的則源於分紅收益,這部分收益率具有不確定性,能否達成視產品的投資情況而定。

「高收益、高流動性、高安全性三者之間存在『不可能三角』。」一名在香港有五年保險從業的代理人告訴記者,香港保險產品雖然相較於內地保險風險性更高,但也可博取更大的收益。

她指出,香港儲蓄型保險市場中,英式分紅型產品占據主導地位,其設計一般分三層。第一是「保證紅利」,位於最底層,100%會支付。第二是「歸原紅利」(或者叫「復歸紅利」),源自債券和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回報,這部分錢是非保證的,但公布後即獲保證。第三是「終期紅利」,只有在你去世或者退保時才能拆開。保險公司每年也會公布產品的終期紅利,但對於退保者而言,這更類似於退保時的「盲盒」,拆開時才能確認自己的最終收益。而通過保險公司定期公布的分紅實現率(即實際分紅金額與購買保險產品時建議書對應的非保證金額的比率)指標,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購買者預判風險的大小。

不過記者查詢了各大保司披露的數據發現,目前大多高預定利率的港險產品,保證紅利比例不高、分紅實現率較為參差。

以上述提及的某頭部險企的某款多元貨幣計劃產品、共繳納75000美元為例,在保單年度達到第15年時,其保證金額僅為6.54萬美元,保證收益率為-1.05%。預期收益率可達到3.76%,主要是由於非保證紅利(終期紅利)高達6.32萬美元。而到保單年度達到30年時,保證收益僅為8.23萬美元,非保證收益高達29.3萬美元。

但目前市場上與非保證收益息息相關的分紅實現率表現差異較大,多數產品分紅實現率在90%上下浮動,部分產品會下探至60%,極少數會達到110%左右。上述代理人指出,收益的達成與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全球經濟的走勢息息相關。「每家保險公司投資團隊的構成、策略都不一樣,有自建團隊的,也有與外部機構合作搭建策略團隊的。但這兩種方式並無優劣之分,最後還是靠成績來『見真章』。」她提到。

Linda也提及,分紅實現率也並不一定完全準確,部分保險公司在行情不同時會上調或者下調預期收益,並在此階段更新分紅實現率,根據下調後的預期收益率計算的分紅實現率對此前購買的用戶而言或許會「虛高」。

值得註意的是,除收益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外,內地赴香港購買保險還面臨多重問題。

一方面,按照香港法例41章保險公司條例相關規定,在香港獲授權之保險公司,在香港推薦人壽保險屬合法,不論銷售對象是香港本地人士、外國人士或內地人士。保險簽署地在香港為合法保單,簽署地在香港境外為非法保單。這也意味著,如需購買合法的香港保單,則需要親自前往香港進行購買。同時,如產生糾紛需聘請香港律師,整體的維權成本較高。

另一方面,香港保險的健康申報環節與內地均有一定差別。和內地更偏重「有限告知」的申報方式不同,記者從多位香港保險代理人處獲悉,香港保險實行的申報製度更類似於無限告知,遵循最高誠信原則。如在健康申報環節中存在未如實告知項,且有相應醫療記錄證明未如實告知、違反誠信原則,則可能有拒賠風險。「香港保險一般是『嚴核保、寬理賠』,核保環節會相對嚴格,但理賠上較為人性化,對疾病種類的限製較為寬松。」Linda告訴記者,香港保險在產品設計、理賠流程、申報機製上與內地存在較多差異,一般建議客戶要有系統性了解後再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