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zmcc.ltd/
股票
首頁 - 股票

英偉達萬億帝國背後

ChatGPT的爆火和AI(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讓芯片巨頭英偉達(NVIDIA)和它的掌舵人黃仁勛成為最大贏家,原因是英偉達的高性能AI芯片及軟件是AI時代的燃料和硬通貨。對此,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霸氣宣稱:「英偉達不僅處在AI浪潮裏,而且是浪潮得以成型和推進的原因,我們是全球AI的發動機。」

  AI的產業東風讓英偉達身價水漲船高,近日英偉達股價一度飆升至419.38美元/股,市值突破萬億美元。英偉達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的芯片公司(是芯片巨頭英特爾(34.02, 0.65, 1.95%)市值的八倍)、全球首家由華人創立的萬億美元市值公司,並成為當前市值僅次於蘋果(191.94, -1.19, -0.62%)、微軟(343.77, -3.10, -0.89%)、Alphabet、亞馬遜(130, 0.04, 0.03%)的美股第五大科技股。

  英偉達是一家以設計顯卡和芯片為主的半導體公司,創立於1993年,美籍華人黃仁勛是創始人兼CEO。當然,對於國內很多遊戲玩家來說,他們更熟悉的是N卡(電腦顯卡)和老黃(黃仁勛的昵稱)。不過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英偉達官網的slogan早已變成了「人工智能計算領域的領導者」。

  作為AI芯片的王者,英偉達市場份額高達91.4%,而排名第二的對手AMD(110.95, 0.70, 0.63%),市場份額僅為8.5%。在深度學習GPU(顯示芯片)市場,英偉達更是占有95%的市場,顯現出英偉達在這個領域的統治力。美國銀行(31.98, 0.29, 0.92%)最近一份報告稱,英偉達是「AI淘金時代的賣鏟王」,並引用了19世紀50年代淘金熱期間出售鏟子的商人比真正的淘金者更賺錢的觀點。

  從聖何塞一家不起眼的快餐廳誕生,到萬億美元市值的芯片巨頭,英偉達崛起的背後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鑒和參考?本期商業案例,《中國經營報》記者重點研究萬億英偉達草根逆襲的背後故事。

  1.歷程

  順應時勢 創造機遇

  古語說,三十而立。創立於1993年的英偉達,今年剛好30周年,而30歲創立英偉達的黃仁勛則剛度過60歲生日。

  黃仁勛在20歲的時候曾對初戀女友也是後來的妻子Lori承諾,「我會在30歲時擁有自己的公司」,1993年2月17日,黃仁勛的30歲生日,真的以4萬美元創辦了英偉達。

  彼時IBM(138.94, 0.56, 0.40%)電腦開始了個人電腦革命,個人電腦逐漸從辦公室走向家庭,黃仁勛敏銳感覺圖片芯片時代即將到來,並將目標鎖定在讓電腦圖像流暢運行的圖形芯片,將當時只會運算的個人電腦變身為遊戲、多媒體的主流消費設備。而在此之前,黃仁勛先後在AMD和LSI工作,期間還在斯坦福大學拿到碩士學位,擁有豐富的產品研發、市場銷售的經驗以及相關的行業資源。

  黃仁勛在LSI公司就職時,在設計部門待了兩年就要求調到銷售部門。「從工程部轉到銷售部,這是我曾經做出的最佳職業選擇,我逐漸學會了產品的設計開發如何與市場結合。因為我意識到,消費者並不關心你從哪家商學院畢業,他們只關心一件事:你的產品對他有什麽好處。」黃仁勛表示。

  而在AMD工作的兩年時間,他專註研發工作,這在廣大的網友眼中則被戲稱為「金牌臥底」。不過,創業過程卻沒有那麽多浪漫,英偉達和黃仁勛很快迎來了創業生涯的第一個挫折。

  當時圖形芯片賽道剛剛興起,已經有二三十家同類公司開展競爭,當時很多風投和咨詢公司的分析師都認為圖形芯片市場幾近飽和,且無序競爭、前景一般,但黃仁勛還是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這條路。不過英偉達的前兩款產品NV1、NV2,因偏離主流技術且成本高、無性能優勢均告失敗,公司瀕臨破產。

  好在遊戲公司世嘉及時帶來700萬美元的遊戲主機芯片合同,讓英偉達逃過一劫。不過在經歷了一年多的開發後,英偉達和黃仁勛意識到設計架構錯了,繼續開發的結果是產品會和市場主流的Windows不相容。

  當時黃仁勛進退兩難,完不成合約,公司破產;完成合約,產品融不進主流市場,遲早也要關門。於是黃仁勛找到世嘉的執行長,向他解釋了開發路線的錯誤。世嘉為英偉達的錯誤買了單並延長了3個月的運營周期,就在這3個月時間裏,英偉達終於開發出符合微軟顯卡標準的Riva128,打開市場的同時,知名度也由此打響,從而拯救了公司命運。

  「坦承錯誤、立即改正並尋求幫助」成為黃仁勛在這次創業經歷中的最大感悟,而3個月的頑強奮鬥起死回生,也見證了英偉達的求生意誌和頑強堅持。

  此外,英偉達可能更應該感謝的是,趕上了對圖形圖像處理產生巨大需求的互聯網時代。英偉達憑借GPU開疆拓土,實現了對圖形處理芯片這一空白領域的占據,並保持強勢地位至今。

  這些只是英偉達踩中風口的開始。很快黃仁勛意識到,自家生產的GPU應該有更廣闊的應用市場。於是在2007年,英偉達推出CUDA加速計算技術,可利用圖形處理器進行通用計算處理工作,英偉達開始著力構建GPU的軟硬件生態。

  現在回頭看,這是英偉達建立AI時代領先優勢的關鍵之舉,不過對於當時的英偉達來說,這個超前的想法卻帶來了巨大壓力。因為當時CUDA開發和運營成本很高,卻沒有明確的商業盈利方向,而且產品開發成本增加了,但產品售價卻沒變。英偉達的利潤急劇下滑,股價陷入低迷,市值僅僅維持在10億美元上下。這也遭到了股東和外界的眾多質疑,希望英偉達能更專註於提升盈利能力。

  不過,英偉達扛住了企業盈利和外界環境的各種壓力,堅持到了收獲的時節。英偉達的這個軟硬件生態優勢有多大?「院士與高中生的差別。」芯片工程師陳鋒告訴記者,「CUDA跟Windows和安卓系統很像,已經足夠成熟和方便,生態太強了。其他AI芯片公司也可開發類似CUDA的工具,但根本沒人陪你玩。」

  GPU並行計算的威力也開始顯現。2010年,谷歌(120.31, 0.78, 0.65%)AI項目Google Brain的AI界大佬吳恩達面臨課題障礙:訓練神經網絡AI的算力不夠了,最終其並聯了48塊英偉達GPU就獲得用其他1.6萬塊CPU才有的理想(36.97, -0.52, -1.39%)效果,解決了這個難題。2012年斯坦福大學mageNet競賽上,2塊英偉達GTX580 GPU訓練出來的AlexNet計算機視覺模型,以壓倒性優勢擊敗谷歌、微軟等一眾科技巨頭,拿下挑戰賽冠軍,更是讓英偉達一戰成名。

  這讓無數人意識到,GPU對於人工智能開發的重要性和廣泛應用空間。黃仁勛更是將2012年視為英偉達的重要轉折點,稱這一年是「人工智能發展標誌性的一年」。此後黃仁勛便在各種場合為AI站臺,成為人工智能堅定的鼓吹者。

  說起來,英偉達還是ChatGPT熱的重要推手之一。2016年,英偉達推出了全球首款一體化深度學習超級計算機DGX-1,當年8月,黃仁勛非常前瞻性和慷慨地把首臺DGX-1直接捐給了ChatGPT的開發公司OpenAI。要知道,OpenAI當時只是一家成立不到一年、名不見經傳的非營利性人工智能公司,而當時英偉達手裏正積壓著100多家公司的DGX-1訂單。

  如今,英偉達的這項超前「投資」正在收獲超額回報。AI算力需求的迅速升溫,讓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成為公司增長的第一大動力。過去6年,該公司的數據中心芯片業務急速增長了30倍。

  近些年火熱的元宇宙和虛擬貨幣挖礦潮,英偉達都是最核心的玩家和受益者之一。因為「挖礦」基礎動力就是英偉達的GPU,「挖礦」的顯卡一度占到占英偉達2021年第一財季總體銷量的25%。

  甚至當下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浪潮,英偉達也搶下了一大塊蛋糕。英偉達2024財年第一財季財報(第一財季截至2023年4月30日)顯示,英偉達負責自動駕駛芯片和軟件的汽車部門,上季度營收暴增114%至2.96億美元,是英偉達當前增長最快的業務。在自動駕駛上,當前國內大部分高端車型都選擇了英偉達的Orin芯片和多類型傳感器的組合來實現輔助駕駛功能。

  英偉達幾乎踩中了每一次時代浪潮,並最終借此登上了萬億市值的巔峰。

  2.聚焦

  學會放棄 深度聚焦

  雖然說,一次次地站到時代的風口讓英偉達一路狂飆,但英偉達依然錯失了一些重要的風口和時機。這就是黃仁勛所說的「放棄」。

  蘋果iPhone手機的橫空出世和安卓系統等的推出,智能手機迎來了十多年的黃金發展期,PC時代向移動互聯時代過渡。而英偉達幾乎錯過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

  常年穿黑T恤配牛仔褲的喬布斯「重新發明了手機」並推動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常年穿著黑皮衣的黃仁勛顯然想從中分一杯羹。

  並且英偉達還是「起了個大早」。英偉達官網顯示,早在2008年,英偉達就推出針對移動端的Tegra芯片;2011年5月,為了補基帶的短板,英偉達又收購了基帶處理器公司Icera。彼時黃仁勛還宣稱,這是英偉達在移動計算革命浪潮中成為領先公司的關鍵一步。

  不過由於時機、定位等的失誤和自身的綜合考量,最終英偉達卻做出艱難的決定,果斷放棄了這塊市場。黃仁勛認為,「英偉達的使命,是創造出能解決普通電腦解決不了的問題的計算機,為了獨特,所以放棄競爭。」

  而這麽做的結果就是前面說的,英偉達放棄了過去十多年最大的蛋糕,卻獲得了今天AI時代的爆發。這讓人感慨,有舍必有得。

  「『撤退』對聰明且成功的人來說並不容易。然而,戰略性的撤退、犧牲、決定放棄什麽是成功的核心。」黃仁勛感慨,「我們的放棄獲得了回報,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機器人技術。擁有神經網絡處理器和運行AI算法的安全架構。」

  但放棄不是舍棄更不是躺平,只是為了更好地聚焦。芯謀研究總監李國強對記者表示,英偉達的成就源於它的專註,其長期專註GPU領域,又有AI生態的優勢,這兩個方面最終讓英偉達成為全球芯片產業王者。

  其實各廠商的AI芯片的性能差距並不很大,也可以追趕,拉開差距的關鍵在於英偉達的CUDA計算架構及軟硬件生態,CUDA讓只做3D渲染的GPU得以實現通用計算功能,應用領域得以從遊戲(圖形渲染)向外擴展至高性能計算、自動駕駛等多個領域。

  作為一個免費、強大的並行計算平臺和編程模型,CUDA的低成本和兼容性成為其最重要的賣點之一;同時CUDA有著豐富的社區資源和代碼庫,能為編程提供良好的支持。能作為GPU的核心供應商,基於CUDA架構形成的高度黏性的開發者軟件生態,英偉達完成了由傳統GPU供應商到平臺化公司的蝶變。

  一位國內GPU廠商工程師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積澱,英偉達的CUDA已有近400萬開發者,形成了很高的生態壁壘,而軟件生態正是英偉達相對於AMD、英特爾等的最大優勢。

  而且英偉達經歷了移動端芯片開拓失利並退出後,並沒有停止Tegra處理器的研發,而是改變產品定位,將Tegra處理器運用在智能汽車、智慧城市和雲端服務上,並由此初步奠定了英偉達「兩產品條線,四市場」的商業模式。兩產品條線包括了英偉達傳統產品GPU和Tegra處理器,而四市場則包括了遊戲、企業級、移動端、雲端。

  這種兼顧激情和理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做法,最大化減少了退出、轉向的成本和風險。

  在李國強看來,英特爾、AMD都是橫跨CPU、GPU和FPGA的龍頭,而只有英偉達長期專註於GPU。

  只有足夠聚焦才能足夠專業。圖像處理器市場產品逐步細化,主要分布在遊戲玩家、企業級、平板電腦和移動端用戶,不同客戶的需求差異化明顯,針對不同市場,深度聚焦的英偉達推出了對應的產品方案。比如英偉達面向企業市場的產品就包括用於工作站的Quadro,用於高性能計算服務器的Tesla和用於企業VDI應用程序的GRID等。

  遊戲玩家們常常親切地喊黃仁勛為「皮衣刀客」和「老黃」。因為英偉達能精準靈活地推出不同檔次的顯卡,且對不同顯卡性能精準閹割,每一階顯卡,在價格和性能上只比次一階高一些,這種錯落有致的各階顯卡布局,也被叫做「老黃刀法」,被網友譽為「黃氏刀法,不差毫厘」。

  只有足夠專業才能贏得足夠信賴。英偉達的GPU得以成為包括遊戲玩家在內眾多行業客戶的優選,某種程度上,英偉達已成為GPU的代名詞。

  正是長期專註和高生態壁壘,奠定了英偉達芯片帝國的霸業。在GPU領域,曾經的王者3DX、ATI陸續被收購,唯有專註的英偉達屹立不倒。

  3.堅持

  只要活著 不斷奔跑

  不過當大家都對英偉達GPU+CUDA的強大生態欽羨不已的時候,英偉達已在為下一代謀篇布局,並拿起了對自己革命的刀。

  2020年上半年,英偉達以69億美元對價收購以色列網絡芯片公司Mellanox Technologies,並於同年推出BlueField-2 DPU,將其定義為繼CPU、GPU之後的「第三顆主力芯片」。

  與非網資深行業分析師張慧娟對記者表示:「如今數據量越來越大,傳統的CPU處理已經跟不上數據爆發的節奏,尤其是短視頻、視覺類應用,數據量呈現指數級增長,DPU應運而生。

  英偉達也在構建全新的軟件生態,其於2021年推出DOCA。英偉達簡單直接地解釋道:「DOCA之於DPU,正如CUDA之於GPU。」

  「如果說CUDA是GPU的靈魂,那麽DOCA就是DPU的靈魂。就如同手機,假如沒有豐富的App,就只能打電話、發短信。正是因為有了軟件生態,讓開發者開發出各種各樣的應用,手機功能才如此豐富。」張慧娟表示。

  即使一路遙遙領先時還一直在奔跑的英偉達和黃仁勛,誰又能趕超呢?實際上,英偉達和黃仁勛就是在一路狂奔中趕超對手的。

  1963年出生於中國臺灣的黃仁勛,9歲便被父母送到美國的叔叔家生活。彼時美國種族歧視嚴重,而黃仁勛在一所問題少年聚集的鄉村學校讀書,因為年紀小、個子小被安排每天掃廁所,在這種復雜的生存環境成長和(6, 0.04, 0.67%)與背景各異人群相處中,黃仁勛從小就培養了積極適應環境的能力和鬥誌昂揚的戰鬥意誌。

  正如半導體芯片領域有摩爾定律,作為GPU領域的開創者,黃仁勛也提出了知名的「黃氏定律」:顯示芯片每6個月性能提升1倍,比摩爾定律提速3倍。

  「黃氏定律」的核心就是叠代提速和全力升級,這更像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創業伊始,英偉達便開啟了「高速奔跑」模式,其以「三團隊-兩季度」的研發運營模式,每6個月推出一次新產品,領先市場1~2個研發周期。按這種套路出牌的結果是,累趴下了自己,但也把同行卷出了局。曾經強大無比的競爭對手要麽倒下,要麽被收歸麾下。

  1996年,英偉達推出NV3系列的Riva128芯片,在性能方面甚至優於英特爾於下一年推出的i740;1999年,英特爾宣布推出獨立顯卡芯片組業務;1999年,英偉達推出全球第一顆GPU GeForce256,全面超越當時行業先驅3dfx,最終3dfx宣布破產並被英偉達收購。

  在技術和性能領域的提升創新方面,英偉達還通過不斷收購、技術開發以及廣納人才,進一步開拓市場,增強自身實力,自驅奔跑式地保持著市場領先。

  就在英偉達登上萬億市值巔峰的同時,黃仁勛正忙著在臺北國際電腦展上發表主題演講,並宣布推出新一代「殺手鐧」超級計算機DGX GH200,這被認為是當今全球性能最強的運算器產品。而就在兩個月前,英偉達剛發布了AI雲服務DGX Cloud,通過雲廠商平臺,向用戶提供訓練生成式AI大模型及其他AI應用的算力月租服務。

  顯然,在外界看來,如今的英偉達已足夠成功,但英偉達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它希望借生成式AI的東風,通過雲部署的方式觸及更多中小企業,不斷擴大AI算力的服務市場。

  黃仁勛的大半生,一直沒有停歇。60歲的他,稱自己暫時還沒有退休的計劃,要再領導英偉達30到40年,直到90歲左右,屆時會以機器人的形式繼續工作。

  觀察

  堅持在AI金礦邊上賣「鏟子」

  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提出,迄今已逾六十載。六十多年來,AI歷經了從爆發到寒冬、再到野蠻生長的歷程,AI熱潮也幾經沈浮。2022年,ChatGPT的火爆出圈,讓AI行業再度迎來新的拐點。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輪生成式AI的浪潮,英偉達是躺賺的,AI大模型時代,英偉達將再次進入狂飆時期。作為在AI金礦邊上賣「鏟子」的商人,英偉達已經牢牢扼住了AI時代的算力命脈。

  回顧英偉達三十年崛起的歷程,其不斷將籌碼押註在人工智能的舉動一度被認為過於瘋狂,但英偉達的每一次決策都堪稱果斷,每一項舉措又足夠靈活,接連放棄手機芯片市場和礦機市場,最終在人工智能領域收獲成功。而積累多年的CUDA生態也成了英偉達最深的一條護城河,支撐起了萬億美元的市值。

  在黃仁勛的領導下,英偉達有了鷹的敏銳和狼的嗅覺,有了獵豹的速度和獅子的野性,它可以果決舍棄,也可以柔軟求生,更有著一股非同一般的求生、求勝意誌。這樣的英偉達幾乎是無敵的,它的競爭對手們都已感受到了。

  但是,當一個商業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或許也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從柯達到諾基亞(3.94, 0.01, 0.25%),再到倒在自己面前那一個個曾經強大無比的對手,看過和經歷過它們的興衰成敗,黃仁勛應該心有戚戚焉。

  在英偉達站上萬億美元市值巔峰的同時,有多少驚嘆傾羨,就有多少批評質疑,英偉達的業績是否能夠支撐起萬億市值並持續保持?

  對英偉達而言,生成式AI熱潮帶來的商機到底有多大和多持久,還有待觀察;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黃仁勛的對手也在加速追趕的過程中,都想來爭奪AI芯片爆發的美味蛋糕。

  據報道,雲計算前五大廠商亞馬遜AWS、微軟Azure、Google Cloud、阿裏(92.17, 0.27, 0.29%)雲和IBM都在做自己的AI芯片。而且中國內地AI芯片廠商的崛起,也會對英偉達形成沖擊。

  其實,在ChatGPT火爆前的2022年,由於挖礦退潮和消費電子的低迷等因素,除了數據中心業務,英偉達其他業務表現欠佳,股價也持續下跌。實際上,英偉達在其30年的創業歷程中,已經歷了多次沈浮乃至瀕臨破產,但只要沒有倒下,黃仁勛和英偉達總能在下一個風口高高飄起。

  外界的喧鬧、贊美、質疑屬於外界,在這場無盡的長途奔跑中,30歲的英偉達和60歲的黃仁勛選擇了繼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