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back Machine - http://zmcc.ltd/
股票
首頁 - 股票

外資看空中資銀行股?內地券商分析師:仍具配置價值

 近日,高盛發布關於中國銀行(3.880, -0.04, -1.02%)業的研報並調整了A股銀行的評級,引發市場關註。

  與高盛的判斷不同,國內多家券商分析師則認為中資銀行股仍具配置價值。他們表示,展望2023年下半年,銀行基本面各項指標恢復中,息差和不良新生成率開始企穩,預計上市銀行營收和利潤同比增速將出現修復。考慮到不少中資銀行實際資產質量好於市場預期,機構的倉位和銀行股估值也均處於歷史底部,因此銀行板塊具備絕對收益價值空間。

  此外,統計數據顯示,外資持有銀行股的數量於5月底企穩,或反映對相關銀行的悲觀預期已經較為充分。

  外資持有銀行股

  比例企穩

  今年以來,外資減持中資銀行股的消息時有傳出。例如,港交所數據顯示,4月20日,淡馬錫控股出售了1200萬股工商銀行(4.780, -0.04, -0.83%)H股,涉資約5151萬港元。摩根大通也在2月16日減持了約2602萬股招商銀行(32.640, -0.39, -1.18%)H股,總金額約為11.69億港元。

  在此背景下,高盛上述研報中提到中國多家銀行將面臨盈利壓力,存在股息減少的風險,並下調多只大型中資銀行股的評級。高盛此舉無疑觸動市場的神經,不過,高盛此次也對部分中資銀行提高了評級,例如郵儲銀行(4.910, -0.02, -0.41%)由「賣出」上調至「買入」,對建設銀行(6.210, -0.05, -0.80%)則維持「買入」評級。

  事實上,今年以來外資對中資銀行股的減持動作,似乎已經觸底。Wind數據顯示,陸股通對銀行業的持股比例(占總市值百分比)從1月底的2.01%,陸續降低至5月底的1.62%,此後便維持在這一比例。

  中銀證券(10.520, 0.01, 0.10%)分析師林媛媛近日表示,5月外資減持銀行趨勢趨緩,並開始出現增持動作。「2月以來外資持續減持銀行股,或反映前期外資對國內經濟擔憂,進而對銀行板塊悲觀預期加劇。」林媛媛表示,6月初,外資持股銀行比例已接近去年10月低位,或反映對銀行的悲觀預期已較為充分。

  機構:銀行資產質量

  優於預期

  「市場給銀行股低估值,核心原因是對資產質量的擔憂。」國泰君安(14.180, -0.02, -0.14%)證券張宇團隊認為,一方面,銀行新的不良資產生成低於市場猜測,資產質量波動與經濟周期的相關性在弱化,多數風險已充分暴露;另一方面,銀行近年來大規模處置不良資產,目前資產質量改善正呈現「由點到面」的趨勢,更加真實幹凈的資產負債表理應得到價值重估。

  中信證券(20.000, -0.15, -0.74%)銀行業首席分析師肖斐斐分析,在地產領域,2022年末地產開發貸不良率為3.79%,盡管仍有個體脈沖式風險,但體系風險格局穩定;在零售領域,今年以來疫情影響減弱,消費貸和按揭貸新生成開始回落;在城投業務上,自上而下的系統性化債推進,有助城投債務風險「軟著陸」。

  肖斐斐表示,2023年以來,PMI(采購經理指數)和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在恢復中波動,預計全年不良生成率情況保持穩定。整體而言,信用風險曲線已到長周期底部,但上行拐點取決於經濟修復程度和地方債務化解力度。

  中金公司(35.800, 0.02, 0.06%)銀行研究團隊也提到,在近期的中金策略會上,部分銀行調研反饋4月入催金額和入催率較高點有所回落,顯示疫情過後信用卡不良生成逐步企穩。同時,跟隨保交樓等政策出臺,銀行調研反饋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風險處於收斂狀態。而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方面,銀行調研反饋,相關貸款壓降可能帶來不良率提升,但不良生成目前仍然穩定於低位,貸款發放和重組會綜合考慮支持實體經濟和未來現金流預測,部分地區會積極爭取化債資源。

  不過,光大證券(16.160, -0.03, -0.19%)(維權)首席金融業分析師王一峰提醒,盡管上半年負債成本管控政策頻出,但由於6月掛牌利率下調幅度和影響範圍有限,而且定期存款及「類活期」存款難以即刻完全實現重定價,銀行負債端的改善程度相對有限,下半年增強負債成本管控仍有必要性。

  銀行股仍具配置價值

  回顧今年上半年,受「中特估」邏輯催化,銀行板塊在二季度初景氣度迅速擡升,多只國有大行股和股份行股價觸及階段性新高,隨後又開啟震蕩回落。展望下半年,銀行股還有確定性配置價值嗎?

  針對6月29日央行發布的二季度問卷調查報告,廣發證券(14.760, -0.07, -0.47%)分析,二季度宏觀經濟預期指數環比回落,主要體現在居民部門預期仍有待改善,同時銀行受季節性因素和一季度需求大幅透支的影響,景氣度感知和盈利預期有所回落,但好在企業端經營景氣度和盈利預期改善,居民消費意願提升,邊際改善趨勢仍在。

  招商證券(13.800, -0.06, -0.43%)銀行首席分析師廖誌明近日表示,A股上市銀行一季度整體業績增速為近年來的低位,主要是由於息差大幅收窄。盡管存款利率下調將驅動銀行負債成本下降,但6月份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了10BP(基點),未來息差仍將承壓。

  不過他也提到,A股上市銀行基本面雖承壓,但盈利保持穩定,隨著板塊估值下跌,性價比有所提升,年底或有估值切換行情。「復盤過往12年來看,優質銀行投資回報率遠超銀行板塊。優質銀行成長性較高,凈資產收益率突出,長期投資能夠掙業績的錢。」

  此外,國信證券(8.850, -0.04, -0.45%)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當前銀行基本面雖然繼續承壓,但目前銀行板塊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低估值反映了市場的悲觀預期,維持行業「超配」評級。